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相关 >

数字技术让南京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2-12-12 12:45:52

◎本报记者 张 晔


(相关资料图)

打开手机,选定喜欢的人物,依托室内高精度定位系统,观众就能以第一视角“走入”古画中;依托数字技术,1500年前的南朝石刻辟邪化身小萌兽,还能穿越时空和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戴上VR眼镜,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的珍贵文物“琉璃拱门”便活了起来,拱门上数只“神兽”游走飞舞……

11月24日,2022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融交会)在南京拉开帷幕。

与往年展会众多企业炫技相比,今年的展会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潮酷科技,为传统文化场景提供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持,文化元宇宙带来的虚实结合新体验,也让古都南京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人物入画穿越宋代金陵古城

清代冯宁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生动描绘了宋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被誉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

这幅收藏在南京德基美术馆的珍贵画卷,分为乡野景致、秦淮街市和郊野风光三部分,共绘制人物形象533个、动物90只。画中的古城门、商业街、秦淮河、书院学堂、鸭馔店、羊马墙等,都是古都金陵繁华与变迁的印迹。

为了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德基美术馆将前沿科技引入文物数字化中,在全长近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画卷被放大百倍,首创了“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实现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古画,与画中人交流互动。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由室内高精度定位系统(UWB)、Unity 引擎、智能管理系统等技术模块组成,观众以“个位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自主决策的移动端交互模式,无感体验第一人称视角入画漫游,在寓教于乐中穿越到繁华喧嚣的宋代金陵城,在时光流转中感受城市变迁。

数字化让南朝石刻触手可及

位于南京栖霞街道甘家巷西的萧景墓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石望柱、石辟邪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像这样的南朝石刻,南京还有20余处,大多位于郊区,仅有少数流散的石刻收藏在博物馆。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南朝石刻的保护面临着政策和现实难题。

去年以来,南京文投集团、江宁麒麟科创园等分别开展了南朝石刻的数字化修复和动漫形象打造,通过三维扫描获取石刻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数据后,对缺失部分进行复原再造,1500年前的辟邪终于跨越时空,以本来面目呈现在世人眼前。

专家介绍,在数字文物艺术修复工程中用到数字采样、智能处理、虚拟展示等技术,并使用模型空间数据驱动的方法,综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修复手段,最终实现文物艺术品的数字修复,再现优秀文物艺术品原貌。

完成数字化修复只是第一步,为进一步提炼、展示南朝石刻蕴含的文化精髓,南京文投集团还将其设计成动漫形象,并进行文创素材提取、数字内容生产、跨界数字营销,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玩起来、火起来。

文化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

文化数字化是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天下文枢”,文脉悠长,底蕴深厚,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数据,还是国家级文物宝藏,往往独立存在于各自的数据库、档案夹,甚至封存于仓库存档。

如何精准提炼城市文化基因的脉络传承,推动优秀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乎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夯实、文化创新再生及经济社会的全面推进。

为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要素转化,破解城市生态级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难题,南京文投集团旗下文都云数字科技公司制定了一套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通过打造数据母库、数据金库、数据超市三大核心功能板块,激活文化数据要素、畅通数据交易渠道、赋能文化创意生产,全产业链释放文化数据价值,创造数字文化新资产。

在这套解决方案的支撑下,依托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文投集团推出了“文枢”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关联了超3亿条目的南京文化资源数据。

进入平台界面,“南京旧影数据库”“南京非遗数据库”“南京传统民俗数据库”等主题词条如浩渺宇宙中的颗颗星辰闪烁浮动,每一颗都荟萃着特定的南京记忆,为用户点亮特定知识仓库。

这个平台不仅将城市文化符号融入数字化记忆,同时,也在尝试跑通文化数据确权、交易服务的商业模式。今年10月,南京文投集团获得江苏省首个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综合席位”,形成数据交易全流程服务模式。散落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经过标准处理后的数据要素进入生产流通环节,赋能文化创意生产,进而得到价值体系的评估确认,实现资源到资本再到资产的有序转化。

标签: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历史 数字技术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